在湖北的公车改革中,有20名省直机关单位一把手主动放弃了公车,参与车改,选择每个月拿1690元的车补。湖北省机关事务局相关负责人向南方周末介绍,按照车改政策,这20名一把手本可以继续享受公车的。(11月3日南方周末)
从媒体报道来看,湖北省此次推行的车改政策,“一把手”厅官允许以适当集中的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,但不得再领取公务交通补贴。即:“厅官在公车保障公务出行和参与车改拿补贴两种方式中,只能二选一”。在参与车改的100余家省级党政机关中,有20家单位的“一把手”主动放弃公车,参与车改。
车轮上的腐败,历来饱受大众诟病,而公车改革也一直为大众所期盼,不少地方往往“雷声大,雨点小”,单位“一把手”的抵触应该是公车改革一个主要阻力。湖北省此次20名省直机关单位“一把手”主动放弃公车,参与车改,选择每个月拿1690元的车补,用实际行动支持车改,着实是个好信号。
当然,这些厅官在作出选择前,一定是经过了慎重考虑的,甚至认真权衡了利弊得失;所以有研究者认为,参与车改的这20家单位以事业单位居多,或均来自一般意义上的非实权部门,其公务活动相对较少,单位公务用车不是很多,保留公车意义本不大。但个人认为,“一把手”能主动放弃公车,仍不失有示范效应,值得推广。其至少具有以下积极意义:
其一,“一把手”放弃公车体现出特权思想的转变。一直以来,大众诟病公车,其经典的三分概括:“公车三分之一公用,三分之一家用、三分之一司机用”形象地说明了长久以来公车的使用现状。如今“一把手”主动放弃公车,充分出领导特权思想在内心深处的改变;即便不排除“一把手”的趋利思想,至少可以避免“一把手”公车私用,更是对官本位思想的一种释怀。
其二,“一把手”放弃公车可以节约公共财政,减少公共支出。一方面,“一把手”放弃公车,意味着由公车衍生出来的各种公车费用,也会悄然消失。公车的维修费、保险费、油费,过关费等等都将成为历史,还彻底的杜绝了公车私用的可能性。另一方面,随着“一把手”公车的下岗,“一把手”的司机也会跟着下岗。他们要么另谋高就,要么重新分配岗位。这既为单位充实了人力资源,节约公共支出,还能防止“司机腐败”。
其三,“一把手”放弃公车是树立车改“模范”,可以融洽干群关系。公车在不少人的眼中是特权的象征,“一把手”坐公车,下属却自己打车。这样,难免不会产生矛盾,导致下属有情绪。而“一把手”主动放弃公车,没有了公车所带来的便利与“福利”,无疑给单位下属和其他的领导干部作出了良好的示范;同时,领导和下属,彼此都是打车上下班,甚至有可能是拼彼此的车上下班,这样的氛围,当然更加有利于增进领导和下属之间的感情,构成一个有凝聚力的整体。
公车改革是一项系统“工程”,并非一蹴而就,但“一把手”能做好公车改革前行的“排头兵”,当然更能引发良好的“蝴蝶效应”。(新宁县余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