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近平总书记说:“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老乡。”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征程中,农业、农村、农民一直是党中央的牵挂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,要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。然而,相对于新型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的迅猛推进,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显得相对迟滞,大多数行政村多年来,却面临着村集体经济匮乏,被称为“空白村”的尴尬局面。
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乏力有多重原因。首先,村集体经济来源渠道不多。其次,产业带动能力不强。第三,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。第四,村组干部后备力量不足。第五,村集体资产管理不严。那么,如何结合各村实际,“量体裁衣”开展“村集体经济倍增计划”,建立以村支两委为核心的战斗堡垒,引领、发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,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?
1、各级党委、政府加强领导,部门协调配合,乡镇、村主动作为。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6号文件,切实抓好政策的落实,形成一级抓一级、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。各单位、各部门提供一切有利于村级经济发展的便利条件。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履行管理和督导职责。各乡镇逐村建立资源库、项目库、信息库,制订集体经济发展规划,因地制宜提出发展模式和思路,及时研究、解决具体问题,推进集体经济发展。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有益指导和有效服务。
2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,选培好班子。一是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,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。在选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,把那些事业心强,懂经营,会管理,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化意识,开拓精神和无私奉献,不怕吃苦,秉公办事,廉洁自律的人选进班子。同时要制定一些激励政策,从优秀大学毕业生,乡、镇机关选拔一批年轻人到村担任实职并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,要注意从能人、大户、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千部,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。二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,加强对相关岗位村干部经济知识、法律知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,提高村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。
3、加强集体资产管理,选用好机制。一是要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办法,盘活现在资产,防止资产流失。对集体原有的厂房、设备等资产及农村“四荒”资源要通过采取承包、租凭、拍卖、股份制等形式开发利用,以此盘活集体资产,壮大集体经济的实力。二是加强村级债权债务清理。村级债务是当前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,因此要对债权债务进行彻底的清理整顿,摸清底子,想尽法子,积极应对。三是要落实制度,严格管理。认真落实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“一事一议”制度,对村财务实行“村有、站管、乡监督”的管理模式,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,加强民主监督,抓好财务公开,严格控减村级不良债务,严格控制各类非生产性开支,提高村集体资金使用的透明度。
4、加强发展模式探索,选准好路子。本着实事求是,因地制宜的原则,挖掘潜力,扬长避短,唱地方戏,打优势牌,谋特色路。各级党委、政府制定资金、土地、信息、技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,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持。各涉农部门的扶贫项目、开发项目、招商引资项目,科技部门的信息、技术等,有计划有重点地向薄弱村集中。对发展较快、后劲比较足的村,坚持高标准规划,高标准发展。一是发展旅游农业。对景区村,由村委会投资兴建农家乐和旅游纪念品经营企业。二是发展特色农业。脐橙主产区乡镇的村,依托村级脐橙协会发展脐橙经营企业;岭区村组建中药材和竹木经营企业;西北丘陵村利用丰富的旱土资源兴建村集体场,发展烤烟、中药材产业。三是发展实业。通过土地整理,老宅基地还原,建设用地置换等,形成规模效应,采取自主开发,联合开发,实现土地资源优势向村集体经济优势转化。城中村、城郊村和乡镇所在地村利用优势,利用闲置场地实施项目开发,兴办各类集体经营项目,或村委会投资购买门店,取得门店租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