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位置:自身建设 >组工论坛 >浏览文章
余达:防止腐败“接力”还需制度“给力”
来源:新宁组织部 作者:未知 点击数:[0] 更新时间:2015年04月28日
 
    中央纪委监察部消息,昆明市委书记高劲松涉嫌严重违纪违法,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。至此,不到一年时间,昆明三任市委书记先后落马。他们分别是仇和、张田欣和高劲松。(4月11日 人民网) 
    从高劲松任职履历来看,其上任昆明市委书记尚不足8个月,可谓是“今天提上来了,明天又进去了。”但更耐人寻味的是,算上高劲松,昆明这座省会城市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三任市委书记相继落马。当然,大众对高劲松的两位前任肯定并不陌生,他们分别是“明星官员”仇和和“断崖式降级”张田欣。同一个地方,同一个岗位,三任市委书记在不到一年内相继落马,这种腐败“接力”让人震惊。不过,这种“接力腐败”却也并非孤立,与此异曲同工的还有山西太原市,同样是省会城市,太原市也曾上演过三任书记先后落马的景象:2014年8月23日,中纪委宣布山西省委常委、太原市委书记陈川平被查。而在此之前,曾先后担任太原市委书记职位的侯伍杰、申维辰也先后落马,其中侯伍杰落马于2004年,而申维辰落马仅比陈川平早四个月。此外,江西新余市、广东茂名、安微准南、河南漯河等多地均出现过市长书记相继落马的腐败“接力赛”。
    从某种层度上讲,这一幕幕被查处的“腐败接力”,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反腐“零容忍”的坚决态度,真正做到了有腐必反、有案必查。但另一方面,这些“腐败接力”,也折射出当前我们的用人机制和监督机制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:
    其一,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完善,还存在围绕“圈子”用人问题。事实上,通过梳理不难发现,无论是仇和还是张田欣、高劲松,都与曾任云南省委书记的白恩培关系密切,实则都是“圈内人”。在当下现实中,一些官员借“结交朋友”之名,行建“利益圈子”之实。让所谓的“圈子文化”兑变成“利益圈”“权力圈”,并从“圈里”获得益处,达到权力的“资源共享”。同样,还有河南漯河市出现的腐败“接力赛”,我们不禁要问:像王有杰、程三昌、刘炳旺这样的腐败分子,是如何一个接着一个、有条不紊地走上领导岗位的。谁是他们的伯乐,又是由谁提拔到市委书记这个宝座上的。如果说,他们当中有一个人发生了问题,说我们认人不准,用人失察,还能说得过去。但他们三人接连落马,且占用市委书记的宝座达16年之久,怎么就没有人发现和及时纠正呢?
    其二,对权力的制约不力,监督缺位。事实上,在当前的体制下,在一个地方,书记就是一把手,党政军权力集于一身,任何事情基本上都是书记拍板“说了算”。而在监督上,地方纪检监察部门虽有监督职权,但终究隶属书记领导,对于书记贪腐基本无计可施。而上级监督部门又不太了解情况,就是来调查,以书记之能力,可以做个滴水不露,大多无机可循。下级监督那就更不可能了,估计也没这胆量,也没这机会。最终变成“上级监管太远,同级监管太难,下级监管太险”,从而使腐败分子可以从容贪腐。
    其三,惩治腐败的力度停留在点而未涉及面。事实上,腐败不是一个人事,如果处罚只针对个别人,贪污同党仍能继续升迁,继续腐败。比如,书记出事了,与书记搭班的市长没事,甚至堂而皇之的登上书记的宝座。这样头痛医头,脚痛治脚的治理腐败方式,自然难以让隐匿的腐败分子震撼,进而“前腐后继”。
    所以,要防止“腐败接力”,还得把握制度这一关键环节,让制度“给力”,用制度去管人管事。一方面,要强化党委在党风廉政建设和惩治腐败中的主体责任,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的工作制度,避免权力过于集中。要严格执行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》,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,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,应当根据具体情况,追究党委的主体责任和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。另一方面,要强化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责任,强化和创新监督制度,引入外部监督,加大信息公开力度,杜绝暗箱操作。此外,还要加大问责,用法制对违纪行为进行问责,只要是损害了国家的利益,就必须要付出法律的代价;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,把权力运行放到阳光下,才能让权力以规办事,才能让贪腐“接力棒”失去可乘之机。(余达)
 
关闭     打印
联系电话:0739-4829918 联系邮箱:xnzzb4836660@163.com
版权所有:中共新宁县委组织部 备案/许可证编号:湘ICP备18003946号-1
COPY RIGHT©2005-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www.xndj.gov.cn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