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心有多大,舞台就有多大;思想有多远,人生就能走多远”。古今中外,任何一个有杰出成就的人,无一不是勤奋好学、博览群书的。苏秦悬梁刺股,始成六国宰相;匡衡凿壁偷光,终能封侯拜相;毛泽东以书为枕,方能指点江山;富兰克林把书当饭,终成科学巨匠。一个人安身立命,需先修身立德。为什么这样讲呢?是因为“万物可朽,惟思想不朽;万物能盗,惟学问难盗;万物有价,惟品德无价”。那么,人的思想、学问、品德从哪里来,我想,最主要的还是从读书中来。
一本好书,就是一种思想;一篇好文,就是一种境界。文化博大精深,蕴藏着对人们的价值观念、道德理想、人生追求的深刻道理。《周易》所说的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,屈原《离骚》中的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,李白《将进酒》中的“天生我才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,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中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毛泽东《到韶山》中的“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叫日月换新天”,周恩来《赠学友诗》中的“面壁十年图破壁,难酬蹈海亦英雄”,鲁迅《自嘲》中的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、雪莱诗中的“冬天来了,春天还会远吗?”、艾青诗中“我的眼里为什么常含着泪水,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”等经典名句,都往往成为人们修身立志的座右铭。
一部作品,就是一种气度;一身诗书,就是一身涵养。腹有诗书气自华。知识渊博的人不仅才华横溢,而且魅力非凡。人们之所以熟悉和尊敬屈原、李白、杜甫、范仲淹、柳宗元、曹雪芹这些人,不是因为他们的官职,而是因为他们的作品。毛泽东之所以伟大,是因为他不仅是政治家、军事家,而且是造诣极高的诗人、书法家。一座好的房子,需要好的装修,才能显示房子的高雅;一个好的店铺,需要好的装潢,才能显示店面的独特。同样,一个人,需要一定的才气,才能显示其内涵和修养。才从何来?才从书中来。一个不读书的人,任何闪耀的光环都掩饰不了他的低俗和无知。人生在世,应该多读书、读好书,通过大量阅读,学会辨善恶、论是非、审美丑、知荣耻,在读书中增长见识与才干,增加涵养和气质。
一句名言,就是一个哲理;一段经典,就是一份灵感。文学名篇中的许多经典名句,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,从中可以激发我们思考问题的灵感。如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”昭示我们要正确处理“偏”与“全”的关系,看问题、办事情要学会全面的认识和分析事物,不能以偏概全,偏听偏信。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川雍而溃,伤人必多;民亦如此。是故为川者,决之使导;为民者,宣之使言。”昭示我们要正确处理“堵”与“疏”的关系,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,才能行事而不悖。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昭示我们要正确处理“远”与“近”的关系,长远的目标离不开现实的努力,抓大事创大业必须坚持从小事做起,从现在做起。“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昭示我们要正确处理“抓”与“放”的关系,无论做什么事情,都应该持之以恒,绝不能半途而废,否则就会一事无成。正如杨时在《二程粹言·论学》中说过:“善学者之于心,治其乱,收其放,明其蔽,安其为。”读书能使人明其理、正其行,何乐而不为?
一种文化,就是一种思想;一份感悟,就是一种教诲。历史上的贤人先哲,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关于励志、劝学、处世等方面的至理名言和道德规范。诸葛亮在其著名的《诫子书》说过,“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,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”意思就是想要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,必须不断修身自省,培养高尚的品德和节操,淡泊功名利禄,保持平和心态,通过精心学习获得真才实学。红尘喧嚣,处处皆有浮躁;物欲横流,时时皆存诱惑。然“纵有广厦千间,夜眠不过七尺;纵有良田万顷,日食不过三餐”,如能独处静室,捧书闲读,心中就会多了一份禅悟,耳畔就会少了一些喧嚣,一切名利,就会在眼中视若浮云。这就是为什么“梅妻鹤子”之类的高洁之士,总喜欢隐读林泉之庐、作赋山水之间的缘故。因为他们知道,只有静读,才会有“荣辱不惊,看庭前花开花落;去留无意,望天外云卷云舒”的人生境界,才不会为浮名所累,为世俗所绊,为诱惑所扰,做一个纯粹的、无低级趣味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