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地处新宁县西北干旱走廊的安山乡大桥村,有一位个子不高、身材略胖的“编外女村民”,整天不是穿行在田间地头,指导群众生产,就是坐在村民家中,与贫困户促膝谈心,或者呆在村部,接待群众咨询、整录扶贫档案……
她——就是新宁县委党校驻安山乡大桥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郑菲菲。
铁心扶贫——把心留在村里,把儿女托付给父母
安山乡大桥村由原来的大桥村和赤壁村合并而成,全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, 568户,2299人,其中党员113人,精神病人、弱智病人、残疾人多,社情复杂;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烤烟、玉米等传统农业生产作物,村级集体经济空白,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。
2017年2月县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动员会召开以后,校领导找到郑菲菲,动员她驻村担任第一书记。当时,她的心里很矛盾:去的话,因为规定在村时间不少于二十天,丈夫也是县交通局驻水庙乡石螺村的扶贫工作队员,意味着才上幼儿园的大女儿和尚在哺乳期的小儿子无人照顾;不去的话,扶贫工作是当前头等大事,作为共产党员,政治责任和领导信任又重如泰山。几番思索,几番抉择,身上肩负的责任战胜了内心的矛盾。她做通了父母和丈夫的思想工作,将年幼的儿女托付给父母照顾,自己扛起被褥,带着炊具,拿着组织介绍信,毅然“住”进了大桥村部,全身心地当起了大桥“编外村民”、“第一书记”。
入村后,她带着一颗真心和满腔热情,去掉了身上的机关气,融进了村里的泥土香。她撸起袖子,挽起裤腿,上山下田找穷根,走村串户访实情。全村580多户,她几乎家家户户上门3次以上,其中100多户贫困户,她户户上门5次以上。特别是“6.22”洪灾发生后,她连续在村七天未归家,与村支两委一道,积极开展抗洪与灾后重建,实现了洪灾因灾致贫户及因灾返贫户零户零人,无一人伤死亡。村里的井口塘和新塘在洪水中损毁,她与校领导多方奔走,在水利局的帮助下争取资金56300元,对损毁的山塘进行维修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来到大桥她,对村里的村情了如指掌,哪里有口山塘,哪里有眼水井,她心里一清二楚。甚至只要你随便问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,她就会如数家珍地说出他的家在哪里、人口多少、致贫原因怎样等等。与村民熟悉了,与家人却疏远了。由于长期吃住在村里,儿女经常在梦里叫着妈妈。好几次,在手机视频里看到儿女渴望见到妈妈的眼神时,她总是嘴上哄着儿女“妈妈很快回来看你们”,心里却在默默流着泪!
铁胆识贫——把假贫者踢出去,把真贫者拉进来
把贫困对象搞准,是搞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工程。前些年,由于多方面的原因,大桥村和其他地方一样,在贫困对象的界定上不是很精准,导致少数不符合贫困户标准的对象进了“圈子”,部分真正贫困者却徘徊在“圈外”,群众意见很大。
由于国家对贫困对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,再加上部分村民的素质不是很高,导致村里出现了“穷鬼叫,饿鬼也叫,人人争当贫困户的”怪现象,已在“圈里”的死活不愿退出去,没在“圈里”的拼命想挤进来,使得贫困对象认定的难度前所未有,复杂程度前所未有。为了搞好精准识别,郑菲菲在校领导和其他工作队员的大力支持下,与大桥村支两委班子成员一道,严格按照省、市、县会议和相关文件精神和“一超过、两不愁、三保障”标准,重新对全村贫困户进行调查走访核实。在清理最紧张的阶段,他们组组召开村民会议,家家上门了解情况,“白加黑、五加二”,晴天一身灰,落雨一身泥,身上常备的装备是一把伞、一双靴、一部“小毛驴”、一把手电筒,翻山越岭、走村串户。有时为了抓紧时间完成走访任务,尽管已经夜深人静,也只好把已经睡了的人家叫醒来核实情况。看到这种情况,连白天还在忿忿不平的村民都感动地说:“见过能吃苦的,但没见过这么能吃苦的!”同时,他们在操作上严格按照“四议两公开”的办法,实行民主评议和公告公示,对所有摸上来的对象,全部召开党员、组长和村民代表会议,进行民主投票表决,表决结果张榜公示,接受群众监督。
个别退出按规定该退出的对象不甘心退出,就天天到村部来找郑菲菲缠访闹访甚至威胁。虽然是一介女人,但郑菲菲凭着按章办事、原则至上的胆略和勇气,在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的基础上,一一义正辞严地予以“驳”回。同时,对那些以前没有纳进来的真正贫困户,她在充分了解实情后,主持公道,主动帮他们纳进来。大桥七组林承郡,在村里家中开一个小卖部,有工商营业执照,在精准识别中被清退。参加民主评议会时被推选为监票人,投票结果出来后,作为监票人,在封存投票存根时,他在存根扉页写道:“此次评议最接地气,最为公正”。 大桥10组村民王分,自己一级残疾,妻子智障四级残疾,女儿4岁,儿子2岁,从未提出纳入贫困户诉求,郑菲菲通过多方走访过细,将他请至村部,帮助他申请,提交资料,新纳入贫困户。通过集中整改,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删除221人,重新纳入40人。整改后至今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3户430人。同时建立了贫困户基本情况、“一户一策”、“一对一”结对帮扶、产业扶贫、金融扶贫5本工作台账。由于一身正气,性格豪爽,工作大胆泼辣,使得不少大桥村民对她佩服不已,背后称她为“花木兰、女汉子”。
铁肩帮贫——把“穷根”拔除掉,把发展搞上来
郑菲菲心里十分清楚:精准扶贫的终极目标是帮助村里和贫困对象脱贫甚至致富。而要想脱贫致富,就必须增强他们自身的“造血功能”。于是,她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,会同村里制定出了一条“治穷之策”——那就是“建好一个班子,找准一条路子,改善一批设施”。
一是建好一个班子,筑强堡垒。作为第一书记的郑菲菲,深知为大桥建设一个年轻有为、敢作敢为的村支两委班子,是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坚强保证。于是,她利用村支两委换届的有利时机,积极配合安山乡党委政府物色人选、组织选举,将一批年纪轻、学历高、能力强的大学生、退伍军人、经济能人选进村支两委班子。其中村支部书记31岁,支部副书记49岁,村主任27岁,村秘书34岁,村专干40岁,在全县村级班子中平均年龄最小,学历最高。新班子上任后,无论精准识别还是抗洪抢险,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发展,都是冲在前线,走在一线,成为“一支永不走的脱贫攻坚工作队”。
二是找准一条路子,发展产业。大桥村一直以来有种烤烟、种槐米、种油茶的传统习惯,为了利用这一优势,发动群众在扩大规模和培育基地上做文章,郑菲菲会同工作队和村干部先后27次召开村组会议和群众会议,做动员工作和征求意见。对个别思想守旧的“难点户”,他们利用晚上时间一家一户上门拉家常、做工作。通过艰辛努力,现已建成600余亩金槐基地,400余亩油茶基地,400亩烤烟基地,已流转1540亩建立高标准有机脐橙示范园。为了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,郑菲菲积极帮助贫困户争取发放小额信贷20万元,扶持他们发展种养加工业。同时动员贫困户土地出让统一发展产业,田土每亩租金200元;在规划区内低租金种植脐橙、金槐、油茶等,种植收入全部归贫困户;组建村脐橙种植合作社,吸收贫困户对1500亩脐橙入股分红,每棵脐橙每年可分红10元;发动贫困户种植脐橙、槐米、油茶,争取政策补贴对贫困户种植脐橙每亩补贴1200元、槐米每亩补贴800元、油茶每亩补贴1500元;通过兴办脐橙、槐米、油茶种植基地,吸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投劳,每人每天收入120元。为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,她积极争取县扶贫办的支持,引进光伏发电项目,为了搞好选址,她陪同有关领导三处择址考察,落定于大桥村四组老顶上,预计建成后,年集体经济收入超四万元。
三是完善一批基础设施,疏通“血管”。入村以来,郑菲菲积极争取上级支持,帮助村里改善基础设施,先后新修山塘3处,新修和维修水渠2760米,解决饮水困难户362户1286人。计划新修、维修和扩建村组道路18公里。在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扶贫建设项目时,严格执行“四议两公开”、“一事一议”制度,将党小组建在项目工程上,充分调动了村支两委班子成员特别是党员组长们的责任心与积极性,有力保障了各类扶贫建设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完工。
一番耕耘,一份收获。在7月31日 -8月2日,在全省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培训示范班上,郑菲菲作为邵阳市的唯一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