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新宁县紧紧抓住建强基层组织这一根本,抓好流动党员这一关键,抓好阵地建设这一保障,实现基层党建工作、流动党员管理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三个“全覆盖”。
一、建强基层组织,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,关键在建强龙头、筑牢堡垒,为此,我们把支部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,通过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,努力实现应建尽建,全面覆盖。一是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模式。打破传统的“一村一个党支部”的党组织设置模式,对一些产业特征明显,具备一定规模的行业,分行业、跨区域成立党组织,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在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。在组建过程中,我们充分依托行业协会, 按照“地域相近、产业相连”的原则,以乡镇党委为单位,将相同产业范围内的党员组织到一起,分行业建立党总支。目前,我们在全县脐橙、楠竹、烤烟等产业比较集中的乡镇分别成立了党总支。二是加大“两新”组织党建工作力度。运用“单独组建”和“联合组建”相结合的形式,及时在条件成熟的“两新”组织建立党组织65个,对暂不具备组建党组织条件的“两新”组织,选派了180名党建工作指导员,指导他们开展党的工作,努力实现党的工作覆盖。三是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。整合社区党建资源,在规模大、党员人数多的社区设立党总支,以住宅小区、楼群院落、住宅单元划分党支部,以活动区域设立党小组,构建了“乡镇党委—社区党总支—小区党支—楼栋、院落党小组四级”社区党组织网络体系,使党组织设置从单纯块状条状设置向多维网状设置的转变,切实扩大了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。
二、管好流动党员,实现党员管理全覆盖。针对我县流动党员数量多、流动范围广、流动地点不固定的实际情况,我们突出抓好流动党员这一关键,通过不断创新载体,努力实现流动党员流而有序,流而有位,流而有家。一是认真摸清底子,确保流而有序。今年4月初,我们对全县外出和外来流动党员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调查摸底,做到“摸清流动党员数量、外出时间、职业分类、地域分布、联系方式和党员作用发挥等情况。”同时,将调查摸底情况进行登记造册,对流动党员实行“一网”、“一薄”、“一库”、“一证”管理,切实做到对流动党员的底子清、情况明。二是完善服务机构,确保流而有位。为了加强流动党员的服务管理,成立了新宁县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,解决了两个事业编制,安排专门的工作经费。在服务和管理中,我们推行“来去有人访,难时有人帮,节时有人慰,学时有人引,平时有人管”的“五有”制度,及时与流动党员保持联系,让流动党员流而有位。三是完善组织设置,确保流而有家。按照“党员流动到哪里,党组织就设置在哪里”的原则,组织专人分赴我县流动党员较集中的地方,依托当地商会和老乡会指导和帮助他们建立党支部。7月底,到深圳、东莞和广州等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党支部,实现了流动党员管理和服务全覆盖。
三、抓好阵地建设,实活动现场所全覆盖。近年来,我县将村级活动场所全覆盖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第一保障,狠抓农村基层组织阵地这一“龙头”,新建村级活动场所205座,实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。一是抓实组织保障,破解推动难的问题。为全面建设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,全县各级党组织统一思想,下定决心,强力推进。县委多次召开常委会,专题研究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工作,县委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纳入基层党建考核,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职责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,实行“一星期一汇报、一月一督查、一季一排队、年底讲评考核”的工作机制,确保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。二是抓实资金保障,破解建设难的问题。实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,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,就是建设资金问题。我们通过“财政投入为主、乡村自筹补缺、部门帮扶解难”的办法,筹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资金1850多万元。三是抓实质量保障,破解管理难的问题。为确保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质量,我们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、质量过硬、功能齐全、群众满意的目标,建立了“三个三”建设管理机制。在建设标准上,做到统一规划、统一设计、统一招投标“三统一”;在监管环节上,做到基础验槽、钢筋隐蔽前、工程封顶三个主要施工环节三到位。在验收付款上,做到质量要求从严、资料整理从严、资金拨付从严“三从严”。